第726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608 字 6天前

第1931章 一出好戏

蒋干将截获的报捷文书甩给贾诩。贾诩看完之后,有些无奈。这是蒋干惹的麻烦,他却不能不管。

“尸体在哪儿?”

“埋了。”

“挖出来,扔黄河里去。”

蒋干很快明白了贾诩的意思。袁谭的使者死了,这件事瞒不了太久,袁谭收不到朝廷的回复,迟早会查,一旦发现人死在弘农境内,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,董越都会有麻烦。把尸体扔到黄河里,顺水而下,有可能会被袁谭发现,到时候推到河盗的身上,袁谭也拿他们没办法。

“弘农郡有袁谭的人?”

“不可不防。”贾诩眉头紧锁。“袁氏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遍天下,有几个人在弘农做官太正常了。袁绍本人就做过司隶校尉,其后继任的黄琬、宣璠、赵谦都是袁绍一党,前任太守王宏就是王允的党羽,你或许还有点印象。”

蒋干点点头。他对王宏的确有印象。王宏和宋翼都是王允的乡党,曾经分别任左冯翊、右扶风,在杀董卓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不仅是王宏,贾诩说的其他几个人他都略知一二,只是处境不同,感受没有贾诩这么深。看来袁绍一党盘根错节,对司隶的控制很严密啊。难怪贾诩用了这么多年也没能真正控制河东、弘农。要把这些有嫌疑的人全部换掉,不仅需要时间,更需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。

这两点,贾诩都没有。李儒倒是学孙策在并州设立学堂,招收贫困子弟入学,但那些孩子还没毕业,暂时还派不上用场,离全面控制并州和河东、弘农更有相当大的距离。

“行,这件事交给你处理吧。”

“你放心了?”

蒋干哈哈一笑,不理会贾诩的嘲讽。能让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贾诩如此失态,他很有成就感,也就不计较贾诩的态度了。

“子翼,你辛苦一趟,回襄阳吧,代我向吴王致意。”贾诩端着茶杯,若有所思。“连你都在怀疑我,吴王身边想必也不乏其人。你回襄阳,为我转达吴王,顺便也让袁谭安心,争取再拖一段时间。”

蒋干嘴角撇了撇,瞅着贾诩半晌,微微颌首。他并不完全相信贾诩的话,但他记得孙策的交待:与贾诩打交道不能急,不能将他当作普通诸侯,期望值不要太高。能合作就合作,不能合作也不要勉强,不要计较一时得失,尤其是现在这种时候。欲速则不达,逼得紧了,反而可能将他变成敌人。

“你是不是还要演一出逐客?”

贾诩拱拱手。“事急从权,还请子翼见谅。”

……

弘农出了一件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的事。

吴王使者蒋干因纳妾与董越女董青发生冲突,连续数次大闹后,两人决裂。又因蒋干多次催促董越出兵攻击袁谭,引起董越反感,贾诩从并州赶来调解不成,不得不礼请蒋干出境。

礼请当然只是客套说法,其实就是驱逐。蒋干大怒,当天就离开了陕县,向南去了南阳。

消息传得波澜不惊,而且被人刻意掩饰了,却逃不过有心人的眼睛。几天之后,消息送到了袁谭的案头。与这个消息同时到的还有使者未能如期到达的消息。袁谭派出的几批使者都失踪了,没能到达华阴。他们最后出现的位置是黾池。黾池到华阴之间还有三个县,但这些地方一直是董越控制得最严密的地段,县令、县丞都被撤换成西凉人,消息打探远不如其他方便。

郭图接到消息后,对照这些使者的行程,估计他们是黾池与陕县之间遇害,再对照蒋干离开弘农的时间,这两件事明显有关联,他分析使者的尸体可能会被扔进黄河,顺水而下,随即派人沿河搜寻。不出所料,两天后,他们就陆续发现了使者的尸体。这些尸体虽然被泡得肿胀发白,却不是溺水而死,而是被人杀死后抛尸河中。

正当袁谭考虑是不是要借机发难的时候,贾诩赶到函谷关,派人向袁谭致意。我已经收到朝廷的诏书,集结了三万步骑赶来助阵,就驻扎在天井关,董越也集结了两万步骑,在函谷关待命,但并州户口不足,钱粮无法支撑大军作战,愿意用河东的盐铁和你换一些钱粮。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,我就能在十天以内赶到洛阳,参与作战。

贾诩的态度很诚恳,却只字未提使者失踪的事,也没有提蒋干的事。袁谭哭笑不得。这个贾诩简直太阴险了,一点也不像凉州人。他这五万步骑——如果数量属实的话——是来助阵的吗?天井关是由河内进入上党的要塞,函谷是由河南进入弘农的要塞,他分明是做好了迎战的准备,却用钱粮不足的理由来掩饰,还假惺惺的要用河东的盐铁来交易。

可是抛除双方的敌对,即使是沮授也不得不承认贾诩的应对滴水不漏,软硬兼施,既让他们找不到借口,也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。如果没有孙策在侧,即使贾诩做好了准备,他们也有把握强攻取胜。可是现在形势错综复杂,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,明知贾诩说谎也只能当是真的,撕破了脸对他们没好处。

袁谭随即派使者去函谷关,与贾诩面谈。袁谭还写了一封亲笔信,一方面向贾诩表示感谢,一方向询问使者的下落,并与贾诩商量以盐铁交换钱粮的相关事务。他婉谢了贾诩出兵助阵的美意,表示自己已经攻克洛阳,鲁肃退走,暂时没有交锋的可能。如果有需要,再向贾诩求助不迟。

贾诩接到消息,随即大张旗鼓的派人查案,过了几天,给出一个答案:使者可能在陕县渡河时遇到了河盗,附近发现了疑似作案现场,正在派人追查,相信会还使者们一个公道,给袁谭一个满意的答复。不过他还是对在弘农境内发生这样的事表示内疚,不仅送还了找的几具遗体,还送了几匹战马,以表歉意,并保证会派人加强剿匪,绝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。

袁谭接到回复后,再次向贾诩表示感谢,并赠送回礼。对贾诩想要交易的钱粮却绝口不提。

双方你来我往,一本正经地谈得热火朝天。袁谭很快又派出一批使者,带着捷报赶往长安。这一次,这些使者在张绣率领的骑兵保护下安然无恙的通过了弘农郡,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赶到了长安。

袁谭击退鲁肃,收复旧京洛阳,在长安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
第1932章 水镜先生

大将军长史杨修率先发难,在朝会上痛心疾首,指责朝廷反应太慢,姑息养奸。当初曹操入侵荆州,侵占巫县,朝廷没有及时制止,只是不痛不痒的发布了几道诏书。如今袁谭效仿,变本加厉,居然入侵司隶,蓄意挑起战争。

如果朝廷再不及时严斥袁谭,大将军一怒开战,山东危矣,朝廷危矣,大汉危矣。

话音刚落,便有人反驳。曹操入侵荆州,大将军为什么不在三峡反击,反而派兵围攻上庸。三峡仰攻不易,难道上庸就容易了?结果证明,黄忠出兵快一年了,不仅没能拿下上庸,连房陵都没解决,是大将军决策失误还是黄忠无能?再说到洛阳,袁谭侵司隶,鲁肃节节败退,这样的人也能做洛阳督?

朝廷上响起一片讥笑之声。大家心里都有些数,朝堂上吵架都是虚的,战场上的胜负才是重点。曹操占了巫县,孙策无力夺回,在汉中的攻势又迟迟无法取得进展,周瑜年初出兵武陵,半年过去了,还滞留在武陵境内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进入益州。如果说丛林作战的确不易,那现在鲁肃放弃了洛阳就足以说明问题:孙策战线太长,兵力分散,在任何一个方向都进攻不足,防守也堪忧。

换句话说,这一年多的战事证明了他们之前的猜想:孙策并非不可战胜。既然如此,大将军长史杨修喊得越凶,说明孙策越心虚,越着急,朝廷也就越发毋需理会。

杨修嗤之以鼻,痛斥那位官员是非不分,为虎作伥。他辞锋犀利,在朝堂上无人能及,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。大家心里都有数,战场上解决不了的问题,想在朝廷上靠唇舌翻盘的可能性微乎其乎,说得再好听也无济于事。

争论的焦点最后涉及到一个问题:朝廷是否应该迁回洛阳?

这一次,杨修和凉州派成了盟友。杨修反对朝廷迁回洛阳,理由是洛阳已成废墟,又被袁谭占据。袁谭是谁?他是逆臣袁绍的儿子。朝廷大度,罪止袁绍一人,没有追究袁谭的责任,但袁谭毕竟是袁绍的儿子,他身边还围着一群党人,朝廷迁回被他控制的洛阳岂不是羊入虎口,主动去做傀儡?袁绍在世的时候矫诏,天子如果回了洛阳,袁谭肯定会挟持直天子,代行诏书?

凉州派也反对天子迁回洛阳,原因更加伟光大。长安本是大汉故都,谶书上说大汉天命已终,当年遭受赤眉之祸,光武帝才迫不得已迁都洛阳,为此还改洛阳为雒阳。事实证明,改名了解决不了洛阳的问题,所以大汉才会遭受此劫。现在既然已经迁回关中,又屯田有成,朝廷中兴有望,为什么还要迁回洛阳?

也许是杨修等人说得有道理,也许是为了照顾杨修的面子,天子当廷否决了迁都回洛阳的提议。

随即有人提出,尽管洛阳已经废了,毕竟是旧京,还是要加强监管的。孙策节制八州,却没有节制司隶,鲁肃以吴王麾下都督的身份据洛阳本身就不合情理。袁谭是冀州牧,也不适合节制河内、河南,不如让袁谭领司隶校尉,这样就名正言顺了。

杨修强烈反对,但反对无效。朝廷本来就有扶持袁谭与孙策对抗之意,只是鲁肃退得太轻松,袁谭虽然占据了洛阳,却没什么实际的战功,暗地里答应的封王也没办法出口,只能先加个司隶校尉以示鼓励,等袁谭取得更大的战功再封王不迟。

辩论越演越烈,却影响不了朝政,朝廷很快发出诏书,拜袁谭为左车骑将军,领司隶校尉。

……

诏书发出,最先着急的是贾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