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8节(2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805 字 6天前

虞翻回头看了辛毗一眼,歪歪嘴角。“你不服气?”

辛毗怒道:“毗虽愚昧,平生只服理,不服气。”

“那我问你,自周天子封秦仲为大夫,至项羽灭秦,中间相隔六七百年,你们所说的秦与关东对峙之形势,指的究竟是什么时候?”

辛毗顿时语噎,露出几分尴尬,随即又抗声说道:“自然是秦王政兴兵灭六国之前。”

虞翻冷笑一声:“你觉得如今的关中朝廷能和当时的秦国相提并论?”

“强弱虽悬殊,其势一也。秦据关中也非生而强大,只不过君臣励精图治,变法自强,这才一步步坐大,直至鲸吞天下。我等建益州方略,欲取汉中,也正是担心关中朝廷得益州补给,休养生息,死灰复燃。”

虞翻摇摇头。“佐治过虑了。秦时之关中户口殷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国,如今之关中,人口凋零,十不存一,自给尚且不足,如何能出关攻我?你所谓的君臣励精图治,在我看来不过是垂死挣扎,别说鲸吞天下,能苟延残喘就不错了。勉强而论,可比子婴之秦。纵使有益州运粮,又能支撑几时?成都运粮至长安,路上消耗多少,益州能支撑几年?与其担心朝廷据关中而死灰复燃,不如担心朝廷入益州而自守。以诸位的聪明,想来不会想不到这一点,之所以没有考虑,我想自然是断定朝廷不会这么干,对吧?”

辛毗沉吟不语,周瑜也皱起了眉头。

虞翻冷笑一声:“不管是不是,至少有一点确认无疑,即使有益州,朝廷也无法死灰复燃。益州最多只能让朝廷喘息几年,却无法让朝廷恢复元气。既然如此,取不取汉中根本不会影响天下形势,你们所谓的益州方略也不过是一隅之见。辛佐治,你现在明白我说的失是什么了吗?是不是觉得受益匪浅?”

第1619章 必也正名

辛毗有没有明白,孙策不清楚,但他明白了虞翻的意思。

益州方略眼界太窄了,只着眼于益州和关中,没有将视角扩展到整个天下。周瑜用秦与六国对峙来比喻眼前的形势,看似没什么问题,其实大有问题。益州不是不重要,但他过于强调了益州对关中朝廷的重要性之后,反而给人刻意之感。

当然也不排除他本来就有这样的想法。没有人是圣人,周瑜也会冲动,也会有压力——对于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来说,这太正常了——而冲动和压力都会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,视野却会大大缩小。

所以他们才会希望进攻益州,他们才会希望集荆豫扬三州之力来确保战事有充足的资源。张纮的视野更开阔一些,所以他之前是反对益州方略的,但他在南阳多年,考虑的一直是如何对付朝廷,不可避免的有思维定势,在确定周瑜的益州方略有成功的可能时,他改变了主意。

虞翻没有这样的思维定势。旁观者清。他不在荆州,益州方略的执行与否与他没什么直接联系,所以他可以置身事外,更冷静地考虑这个问题。

张纮轻声叹息。“仲翔不愧是五世传易,深明易变之理,体会兼修,乃会稽之英才也。”

虞翻瞅了张纮一眼,嘴角微挑,欲言又止。他随即又看看孙策,似乎有些惊讶。孙策笑笑。他虽然不知道张纮这两句话有什么高深之处,但能让虞翻有这样的表情也算不易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张纮也许不是虞翻那样的全才,但他的战略眼光还是足以和虞翻抗衡的。他只要跳出思维定势,理解虞翻的思路并不难。

孙策看向周瑜等人。辛毗眉头紧锁,脸色很不好,周瑜也若有所思,还算镇静,杜畿比较平静,看着虞翻的眼神中有几分惊讶。只有荀攸依然无动于衷,平静得像一尊塑像,看不出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。见没人反对虞翻的意思,孙策轻咳了一声,打破沉默。

“仲翔,你接着说。”

“喏。”虞翻回到座位上,喝了一口水,润润嗓子。“关中朝廷不是昔日的秦国,关东也不是昔日的六国。勉强比喻,倒是和项羽灭秦后的局势有些相似。项羽为何会失天下?诸君好好思量这一点,也许会有所启发。荀君……”

众人正竖着耳朵听,忽然听到虞翻点荀攸的名,都非常诧异。就连荀攸本人都没想到,他抬起头看了一眼,见虞翻目光炯炯的看着他,连忙拱手道:“不知长史有何指教。”

“我不太明白,你是来干什么的。”

“呃……听诸君议事,默会于心,以便有所增益。”

虞翻点点头。“荀君年近不惑,依然如此好学,倒也是难得。不过学问学问,有学有问,方有增益。你有什么想问的吗?”

“暂时还没有。”

“既然你没有,那我来问你吧。”虞翻不给荀攸任何退缩的机会。“你说说,项羽为何失天下?”

荀攸眉梢微挑,面露不悦。孙策也觉得虞翻有些过份,可是转念一想,他又决定保持沉默。荀攸城府太深,这种场合都一言不发,让虞翻逼他一下未必是坏事。他看了一眼郭嘉,郭嘉正看着荀攸,眼神戏谑,有几分幸灾乐祸的意思。

周瑜身体动了动,似乎想说话,荀攸却在这个时候开了口。“愚以为,杀义帝,乃项羽失天下之始。”

“为何?”

“不义。”荀攸慢慢抬起头。“义帝空有名义,纵有自立之心,也无自立之力,项羽大权在握,诸侯臣服,大可挟义帝而号令天下,以讨不服。待根基稳固,再缓缓图之。杀义帝看似去一羁绊,实则也放弃了对诸侯的道义优势,从此诸侯平等,只有利害之盟,没有君臣之义,处处皆敌。山东一盘散沙,以至被韩信各个击破。”

“那此事于将军有何借鉴?”

听到虞翻问荀攸这个问题,孙策恍然大悟,不禁心中欢喜。这才是心腹啊。这时机,这手段,简直是最合适不过了。这种事也只有虞翻能做,其他人总差那么一点。张纮想到了这个问题,他提议要和朝廷谈判,解决这个名义问题,但他不会在这种场合说。郭嘉也想到这个问题,也有可能在这个场合提出,但他不会在这里逼荀攸说。但逼着荀攸说又有特殊意义,这是逼荀攸表态,也就是间接的逼周瑜表态。

以荀攸的智商,他怎么会不知道虞翻的用意,他完全可以用其他的答案来糊弄过去,但他不能。他如果避而不答,不仅是他本人的忠诚度有问题,连周瑜都会受到影响,除非他离开周瑜。他真要离开了周瑜,也就只能离开他孙策的阵营了。

虞翻的手段很粗暴,但非常管用。

荀攸露出无奈的苦笑。“愚以为,于将军而言,当务之急是正名。名不正,则言不顺。只有取得众人认可的名义,才能名正言顺的统领五州,使他人无可趁之机。五州一体,互通有无,既可各有所指,又可握成一拳,全力一击。周将军正是考虑到荆豫扬三州有实力支撑出征所需财赋,才会拟定这个方案,取汉中,切断益州对关中朝廷的供应,是为将军争霸考虑,并非只为个人名利。”

虞翻深深地看了荀攸一眼,点了点头。“多谢荀君。”

“长史客气了。”荀攸笑笑,坐了回去。

虞翻端起案上的水杯呷了一口,接着说道:“诸君,荀君所言乃是至理。取益州也罢,取汉中也罢,不管吴懿是否出兵袭扰襄阳在先,都是与关中朝廷为敌。既然如此,难免引人非议。在座诸君或与将军同心,其他人呢,谁又能保证?是以,攻不攻汉中且放一边,当务之急乃是正名。若能正名,五州一体,岂止是汉中,取益州也不难。若五州各计利害得失,豫州、扬州又凭什么协助周将军取益州?”

虞翻转向孙策,拱手道:“将军,子路问政,夫子云:必也正名。请将军先正名,使各州文武知君臣之义。”

第1620章 虞翻论士

孙策心中暗喜,却还有些忐忑。虽说在座的都是心腹,即使是荀攸也在虞翻的逼迫之下主动表达了称臣的意思,但他们是不是都像虞翻这么坚定,这么迫切,他心里并没有把握。或者有人觉得没必要这么急也说不定。

孙策轻轻地蹙起眉头,神情疑惑。“仲翔,你究竟在说什么?”他又转向张纮。“先生,正名……有这么重要?”

张纮起身离席,整理了一下衣摆。虽然他的衣摆一丝不乱,连一点皱纹都没有,但他这么做却显得非常庄重。“将军,虞长史说得有理,名不正,则言不顺,将军统领五州,造福万民,诚天下之幸,但镇北将军乃权宜之计,兼领豫州尚可算是代父行职,其他各州难免惹人非议。欲使五州为一,必先正名,使各州文武知有所归,安定民心。”

说完,张纮向孙策深施一礼。“将军,虞长史乃是谋国之言,臣附议。”

话音未落,郭嘉、庞统离席而起,躬身施礼。“臣附议。”

杜畿眉头紧皱,沉吟片刻,起身离席。“臣附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