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8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946 字 6天前

孙策也没把握。袁权的分析有道理,这件东西很可能是宫里传出来的。汉灵帝是有名的艺术皇帝,做天子一般般,艺术水准却非常高。他又好胡风,这件玉雕有明显的中亚写实风格,也就是所谓的犍陀罗艺术风格,人物比例精准,栩栩如生。温润的玉质像极了少女包含青春活力的皮肤,让人忍不住想触摸把玩。

当然,这些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贾诩突然送这么一件礼物来干什么,会不会是和上次送项羽刀一样暗藏玄机?他不怕人说他和董卓有瓜葛,李儒都已经亮明身份了,怕个毛。但他对贾诩这种皮里阳秋的做法很无语。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,非要故弄玄虚?

“谁送来的?”

“王方。这人原本是朱太尉的掾吏,朱公去职后,他也弃官回到河东,在太守府任职,这次奉命到平舆来。今天刚到,明天应该会去公廨拜见吧。”

孙策坐了起来,瞅瞅白玉美人,又瞅瞅袁权。他觉得这里面有文章。按理说,就算是送礼,也应该直接送给他,没道理先送到内宅来,由袁权接收。贾诩难道以为袁权独宠,可以干涉军政?又或者说,这根本就是一个试探?

问题是,他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呢?孙策百思不得其解。

见孙策神情不对,袁权心中不安,也坐了起来,拉着孙策的手臂。“夫君,是不是我不该收?我明天就去退了。”

孙策摇摇头,握住袁权的手,摩挲着她指端的茧子。“我是想不通贾诩这么做的目的,你能猜得到吗?送我一个白玉美人,又不正大光明的送。如果只是一些普通礼物,那也就罢了,这白玉美人可价值连城,就像你说的,弄不好还是宫里出来的先帝遗物。”

袁权将孙策按倒躺下,又将被子拉好,两人并肩而卧。“我倒有些想法,不知道对不对,说错了,你可别笑话我。”

孙策笑了笑,作势用手指掏了掏耳。“夫人请讲,我洗耳恭听。”

袁权瞋了孙策一眼。“贾诩虽是西凉人,却是西凉中人的读书人,他行事再出人意料,也逃不出读书人的一些习惯。那就是借物喻意,礼制当先,如果再深一步,也许有赋典的可能。不过他是西凉人,没听说他喜好文赋,这一点可存而不论。”

孙策哦了一声,有点明白了。不过他什么也没说,静静地听袁权分析。贾诩把白玉美人送给袁权,很可能就是知道袁权的身份,也知道自己宠爱袁权。至少袁权一眼能看出这是宫里的东西,还能断定是孝灵帝时所制。如果不是对宫里的情况非常了解,又见过类似的东西,是很难如此有把握的。

又或者,贾诩想借这件白玉美人表达的意思只有袁权能够准确的把握?

“玉在礼制中地位尊崇,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玉,丝毫不可以乱,否则就是逾礼。按照礼制,白玉等级最高,只有天子和诸侯王才能用。这件白玉美人原本就是宫里的东西,贾诩不送往长安,却送到平舆来,自然是尊奉夫君。美人者,臣妾也,既有自荐枕席,愿为夫君所用,又有臣服之意,旧朝之物向新君臣服,说得通,当然也可以表示贾诩的臣服之意。白色五行属金,为西方,代表凉州人应该没什么问题。”

袁权忽然咦了一声,面色微变。“夫君,这不会是你要尚公主的征兆吧?”

第1266章 形势比人强

“啧啧。”郭嘉围着白玉美人转了两圈,啧啧有声,赞不绝口。“稀世珍宝,真正的稀世珍宝。玉好,工好,美人更好。这是宫里的东西吧?”

孙策靠在一旁,呷着茶。“何以见得?”

“这么大块的和阗白玉,一般人见都没机会见到,而且玉工不比其他工匠,除了宫里,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讨生活。这么好的雕工,应该是宫里尚方监所属的首席玉工。”

孙策觉得有理。玉器在汉代是等级森严的物品,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用的,像后世那样只要有钱就可以弄块玉玩玩的事在汉代绝不会出现。玉工只有在宫里才有用武之地,出了宫就没用了。孙权称帝时就因为找不到玉工雕琢玉玺,只能用金玺代替。晋灭吴,缴获的玺印中就只有金玺,没有玉玺。

“你见过类似的东西吗,哪怕小一点的?”

“没有。”

“我有些不太明白,袁绍洗劫皇宫,这件东西怎么会没卷走?”

郭嘉摇摇头。“我也不太清楚,不过也可以理解。袁绍洗劫皇宫前,宫里已经乱了好几个月,这件东西也许被谁偷出了宫,藏在家里也说不准,等董卓洗劫洛阳,又落到董卓手中,未必一定是董卓从宫里得来的。当然,也可能这件东西本来就不是宫里的,礼制是礼制,表面上尊崇,背地里不当回事的太多了。真按礼制来,洛阳的豪门有几个不逾礼?”

孙策也听得糊涂,无从判断。“那你说,贾诩把这件东西送给我,又是什么意思?”

郭嘉坐了下来,摇摇羽扇,一脸的漫不经心。“甘为臣妾,俯首称臣。他不送这件白玉美人我也知道,没有我们的支援和策应,他们是撑不下去的。黄琬坐镇洛阳之后,他们的日子难过了。大战在即,黄琬为解后顾之忧,先对驻扎在渑池的董越下手是必然的事。子翼拐了董越的女儿,贾诩不拿出点诚意,怎么能让董越相信他的诚意。逼得董越自己向我们求援,凉州人可就离心离德了。”

孙策恍然大悟。袁权和郭嘉虽然侧重点不同,但殊途同归,说的是一个道理。贾诩活得很艰难,主动投诚了。当然,他还没有最后认输,否则就不会用这么隐晦的办法暗示,而是直接上降表了。不落文字,甚至连话柄都不留一句,只是暗示,可见他心里有多纠结,有多不情愿。

孙策忍不住笑了起来。形势比人强啊,老狐狸也只能认怂。并州那地界的确不太适合发展,在中原人口还没有十不存一的时候,再强悍的游牧民族也不敢呲牙。日后祸乱中原的匈奴人现在还只是一条流浪狗,只有中原混乱几十年之后,满目疮痍,他们才敢露出獠牙。

现在么,老子绝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。敢呲牙,老子就打得你满脸开花。

“让黄忠过完年就移驻鲁阳吧,反正迟早都要去的。”

……

新年将近,平舆一天比一天热闹,祥和的气氛冲淡了大疫带来的悲伤,人们掩埋了亲人的尸骨,擦干眼泪,开始新的生活,期盼着新的一年会更好。

虽然大多数时候这种愿望都会落空,但今年与往年不太一样。随着春夏之交的大战,孙策将战线推到了兖州境内,豫州百姓渐渐远离了战争的威胁。秋冬之交的大疫虽然来势汹汹,死了不少人,添了很多新坟,但官府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全力救治,让今年这场大疫的损失远远小于往年。年轻人也许感觉不到,但稍微年长一些的都记得光和五年、中平二年那两次接踵而至的大疫,相比于那两次,今年的大疫已经算是仁慈的了。

对徐州、兖州逃入豫州的百姓来说更是如此。与豫州的全民动员,遍布各地的医帐,深入乡里检查疫情的医匠、官员,及时供应的粮食和药物相比,兖州、徐州都显得漫不经心、敷衍了事,原本很多可以医治的病人因为缺衣少药而死,进入豫州,他们就像进入另一个世界,终于看到了生的希望。

死的人越来越少,病情越来越轻,希望也越来越大。人一旦有了希望,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,刚刚经历了丧亲之痛的人们渐渐从悲痛中清醒过来,互相扶持着继续前进。有不少残破的家庭自发的重组,共度难关,趁着新年的喜气,简单的举行个仪式,就算成了婚。

腊月二十八,各郡县开始发放赈济物资,尤其是针对老弱的救济,各里的里正们驾着大车,从县里领回成车的粮食和肉、酒,按照规定分发到户。十三岁以下的孤儿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,每人领取米一石,肉二斤,七十岁以上米二石,肉二斤,再将酒半斗。八十岁以上米三石,肉三斤,酒一斗。除此之外,每人各有棉衣一套。

贫困户领取救济的同时,各工坊的工匠、官府的员吏也开始发放俸禄,领取过年福利,准备回家过年。每一条街巷都有满载钱粮酒肉的车来来往往,车前车后每一个人都笑逐颜开,就连车夫都笑得合不拢嘴,年底这一拨生意能让他们比平时多挣一倍的佣钱,就像那些工匠、官员多发一个月的俸禄一样。在大疫之后,能过一个富足的新年,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安慰。

“你看,他们多善忘。”严畯夹着两部新书,提着一个包袱,看着路边喜气洋洋的行人,感慨地说道:“这才一个多月,就没几个人记得大疫了。”

诸葛亮站在一旁,也提着一个包袱,里面装着他刚从衣市里买的几件新衣。新衣很便宜,便宜得让他不敢相信,所以他原本只想买一件的,现在却一下子买了三件。一件冬衣,两件春秋穿的夹衣。

“善忘有什么不好?”诸葛亮淡淡的说道:“过去的事真伪难辨,就算是真的也只能用来回忆。就和童年一样,再美好也只是过去,人不能永远做个孩子,总要长大。”

严畯看了诸葛亮一眼。这是一个聪明而敏感的少年,年幼早孤,不久前又失去了待他们兄弟如子的叔父,他已经无可依靠,只能靠自己了。对他而言,童年的确没什么可留恋的。严畯想了想,换了一个话题。

“你什么时候去见孙将军?”

诸葛亮眉头轻蹙。“再等等吧,最近孙将军很忙。”

“你啊……”严畯咂了咂嘴,欲言又止。

第1267章 一针见血

诸葛亮看看严畯,笑了两声。严畯比他大十岁左右,从认识开始,就像一个兄长一样照顾他,比远赴幽州的长兄诸葛瑾不遑多让。虽然他们一个是彭城人,一个是阳都人,之前并没有什么接触。

“曼才兄,你想多了,不是我自以为奇货可居,而是孙将军现在的确事务繁多,我现在去打扰他不合适。”诸葛亮打量着路边的行人。“你以为这些钱粮、酒肉、布匹都是从天而降?”他又举起手里的新衣晃了晃。“大兵大疫之后,大量流民涌入豫州,按常理说物价应该上涨,可现在的新衣比往年还要便宜两成左右,为什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