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667 字 6天前

第245章 白羽城的小土豪

关南介绍道:“析县本是楚邑,又名白羽城,大姓以谢氏为首。谢氏相传出自后羿,世代以射艺传家,所制之弓号为析弓,小有名气。虽然现在已经没什么精通射艺的传人,可是习射的习惯还在,下官能守住析县,这析弓和谢氏所出射手为首功。这位便是谢氏家主,县丞谢祥谢君健。”

等待一旁的谢祥上前见礼。

孙策打量了谢祥两眼。此人四十左右,中等身材,微胖,相貌一般,唯独两只眼睛还算有神。身上没穿甲,背后负着一只箭箙,满满的一壶箭,腰间有弓囊,放着两张弓。身后十余名青壮俱是一般打扮。孙策觉得其中一个年轻人有些眼熟,却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。

他指着那年轻人对谢祥说道:“谢县丞,这位是……”

谢祥招了招手,示意年轻人过来给孙策见礼。“将军,这是我兄长之子谢宽,字仲广。在我谢家子侄辈中,他的射艺还算过得去。”

孙策拱拱手。“谢兄,我们见过面吗?”

谢宽摇摇头。“将军,你可能认错人了,我长这么大,从未离开过析县,连宛城都没去过,应该没有见过将军……”话音未落,谢祥脸色一变,抢过话题。“将军是不是见过与他相貌相似的人?”

“对啊。”

“将军可知他现在何处?”

孙策苦笑。“我就是想不起来他像谁,只觉得眼熟。怎么,你们谢家有子弟在外的?”

一旁的庞统突然说道:“将军,他长得很像谢广隆,就是刘辟身边的那个亲卫将。”

孙策恍然大悟,一拍脑袋。“没错,就是谢广隆,两人长得太像了,你们不会是亲兄弟吧。”

谢宽一脸茫然地看向谢祥。谢祥按着他的肩膀,轻声说道:“回去再说。”又急急地对庞统说道:“能否请足下说说这谢广隆的模样,年岁几何,现在身在何处?他过得还好吗?”

庞统把谢广隆的情况说了一遍。谢广隆是刘辟的亲卫将,现在在襄阳。他们之间交往不多,也没听说谢广隆擅长射艺,但是看谢祥这神情,这谢广隆很可能是谢嵩的兄长。他的父亲是谢祥的兄长,弄不好原本就是谢家的家主,只是不知怎么的被这谢祥占了。

孙策暗自发笑。不管这析县谢氏是不是传说中大神后羿的血脉,现在他们只是一个小土豪,出了析县就没人知道,为了一个家主之位也能争得兄弟失和,真是坐井观天,可笑之极。

听完庞统的话,谢祥拱手向天,嘴里嘀嘀咕咕的不知道念些什么,眼圈也红了。过了一会儿,他含泪而笑。“多谢将军,将军不仅是我析县的救星,更是我谢家的福星。我有一个请求,请将军务必答应。”

“你说。”孙策不以为然。

谢祥将谢宽拉了过来。“请将军允许他跟随将军。此子虽然年轻,却小有聪明,从小习射,射艺也算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,若能得将军提携,将来谋一官半职,也是光宗耀祖的事。”

孙策上下打量了谢宽两眼,叫过黄忠。“汉升,你试试他的射艺。”

黄忠将谢宽引到一旁。孙策继续往前走,谢祥陪在一边。孙策笑道:“谢家主,你们家有故事啊。”

谢祥叹了一口气。“让将军见笑了,说来说去,还不是那点虚名小利。年轻时气盛,为与兄长争这谢家家主之位比射,失手误伤了兄长,致使兄长英年早逝,现在追悔莫及,什么也不想要了,只想尽力弥补过失。如果上苍垂怜于我,将军所说的谢广隆应该是我兄长的嫡长子谢嵩谢伯隆。他是恨我恨得紧了,连名字都改了,只剩下一个隆字,却将他弟弟的广字补了进去。”

谢祥说话的时候,关南一直在一旁静静地听着,没有发表任何意见。但是孙策看得出来,他对谢祥很厌恶,从心底里生出来的厌恶,而且不加掩饰。谢祥很尴尬,还有一些恼火,只是不好意思当着孙策的面发作。话不投机,不知不觉地就中断了话题,沉默地跟着孙策巡视城防。

析县的位置非常好,易守难攻,不需要多,只要有一千人防守,武器、粮食充足,就算徐荣的兵力再多一倍,这座城也不可能攻克。析县有七千余户,城里就有近千户,入城避难的又有近千户,招集两千人守城应该一点问题也没有。析县的攻防战打成这样,与其说西凉兵凶残,不如说关南无能。

他很努力,但他对军事基本上一窍不通,如果不是谢祥领着谢家射手五十余人助阵,析县也许等不到今天。谢祥对关南不屑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。

城里拥挤,容不下新来的一万多人。孙策也没打算全部进城。看完城防,又询问了析县的存粮,孙策决定留下黄忠守城,他自己赶往武关解围,肃清析县与武关之间的西凉兵,重新打通这一段武关道。

经过黄忠考校,谢宽的射艺中上,比一般的弓箭手略强一些,但离一流射艺还有一段距离,原因并不复杂,训练强度不够,又拘泥古法,实际上他们家的古法已经残缺不全,是不是原貌谁也说不清楚,至少黄忠本人是不以为然的。但是谢宽本人的资质尚可,如果能强化训练一下,做个军中狙击手还是可以胜任的。其他人嘛,哈哈,就是那么回事了,只能在析县称雄。

谢宽很沮丧,但是见识了黄忠的射艺之后,他无话可说。艺不如人,只能怪自己。

孙策没有立刻收留谢宽。他让谢宽及七名谢家子弟随黄忠习射,什么时候黄忠认可,什么时候把他们收入亲卫营。即使如此,谢祥还是很感激,不仅捐助了两千石粮食,还决定亲自为黄忠专门打造一张好弓。相比于射艺,谢家制弓的技艺更有名,就像关南所说,析弓是析县最著名的特产,白羽城最后的招牌。

孙策找来关南,要求征用析县所有的黄牛和役夫。南阳的黄牛很有名,身躯高大,耐力持久,性格还温顺,后世被称为五大良种黄牛之首。析县地处交通要道,运输业一直很发达,黄牛就是最常用的畜力,数量极多。一头黄牛拉一辆武刚车或者辎重车绰绰有余,能日行六七十里。有了这些黄牛和熟悉武关道的役夫,孙策可以携带充足的辎重和军械,行军速度可以大大提高。

关南一切照办。准备了一番后,孙策踏上了征程,直奔武关。

第246章 凤临武关

作为秦汉史的资深爱好者,孙策对关中四塞之一的武关并不陌生,但在史学界,秦汉时的武关究竟在什么位置却是有争议的,这次亲临武关道,孙策算是解开了谜底。此时的武关并不在后世的武关镇,而是在丹水岸边一个东西不足五公里的小盆地。据说这里曾经有一只凤凰飞过,在武关的关城上短暂停留,所以又有人称武关为过凤楼。

不论是本尊还是穿越者,孙策本质上都不是什么守礼的读书人,也没有看不起普通人的书生气。就连走路,他都和牵着黄牛的役夫们谈笑风生,打听武关道的地形地貌、风土人文,听到有趣的地方就很开心的放声大笑,还让庞统记下来,并注上是谁说的。那些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役夫见孙策这么重视他们说的闲话,一个个乐得皱纹都开了,对这个相貌英俊的少年将军赞不绝口。

很快,役夫中就流传开了一个传言,孙将军战旗上的那只喷火的大鸟就是老人们说的凤凰。多少年过去了,这只凤凰再一次飞临武关,太平要来了。

对此,孙策听之任之。凤凰涅槃,浴火重生,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。虽说历史上常把黄巾之乱作为汉末乱世的开始,其实对汉人自己来说,乱世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,天下太平是无数人的渴望,不仅仅是信奉谶纬,认定汉朝天命已绝的读书人,还有无数的普通百姓,否则张角也不会用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。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为口号。天下大吉,就是天下太平,巧合的是张角的革命理论依据就叫《太平经》,他的教派也被因此称为太平道。

宁为太平犬,不作乱世人。这些普通人不懂那些大道理,他们只想安稳的过日子。当这个最基础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时,他们只有奋起反抗。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,他们就拥护谁。

走在这些役夫之中,孙策觉得很轻松,比起和世家豪强勾心斗角的日子,他更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。

……

孙策并没有遇到像样的麻烦,长驱直入。两日后,他到达武关城东十余里的峡谷,迅速抢占丹水河口,堵死了西凉兵沿丹水河道南逃的退路。

奉命从东侧攻击武关的王方部只有三千余人,以步卒为主。得知孙策从背后杀来,他们顿时傻了眼。他们一直以为徐荣的主力就在析县,没有人能够抄他们的后路,现在孙策突然出现,大出他们的意料。在一片混乱之中,有人开始逃跑,王方弹压不住,也只好翻山越岭跑了。

人可以翻山越岭,战马却很难,孙策轻轻松松的缴获了两百多匹战马,发了一笔小财。

西凉兵退去,桥蕤很快就得到了消息,亲自出关相迎。一看到孙策,他就抢先上前行礼,礼节恭敬。孙策很满意,连忙扶起,宽慰了几句,又一起为袁术流了几滴眼泪,感慨了一会。

徐庶静静地站在一旁看孙策和桥蕤表演,很是不屑,而且连一点掩饰的意思都没有。孙策见了,暗自叹息。到底还是年轻啊,你实在不想看又何必来,躲在武关城里眼不见为净不就行了,非要来展示一下你的梗直?什么心态嘛。

一句话,欠揍!

孙策来到武关城,命人将王方的旌旗送到武关城西的西凉军大营。见孙策的战旗在武关城头迎风飘扬,凤凰浴火,烈焰升腾,中郎将胡轸大惊失色,迅速拔营,撤往峣关,并派快马将紧急军报送往长安。武关道被孙策控制,突入南阳的徐荣已成孤军,形势非常不利。

武关围解,孙策论功行赏。桥蕤是主将,功劳最多。他原本就是袁术手下的大将,孙策不能再让他做一个区区武关都尉,便请他随军参谋。经过这一战,桥蕤也知道自己没有领兵作战的本事,没必要因此惹孙策猜忌,索性放弃了兵权,跟着孙策左右参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