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的火,也是这么弄出来的?”
谭昭不想过多解释,便点了点头,话倒是什么都没说。
赵煦也不欲过多了解,他比较关心的是……太皇太后到底是碍于舆论“无奈”病倒,还是真的受惊过度病倒了,如果是真病,病得重不重?能下床吗?
别提什么皇祖孙情,那点儿微末的亲情,早就散播在上一世的各种争端之中了,没有一个皇帝喜欢被人操控着生活,或许太皇太后也是为了大宋好,但……他不接受。况且高氏为人霸道,他母妃怎么也算是生育有功,竟如此苛责她,这让他如何心平!
“接下来,台谏的人,枢密院的人,恐怕就要有所动作了。”赵煦如是道。
谭昭对大宋的官场设置真的头大,一层层的,就跟小学班干部似的,一个班四十个人,各个都有头衔,还美其名曰人人成才,这还不算,科举每两年搞一届,录取率每年都能突破新高,有时候一高兴,还搞补录,再加上荫官的,举荐的,勋贵搞镀金的,宋朝你说你穷你穷谁。
各种官位功能性重叠,三四个人干一个人的工作,效率不高不说,还容易有分歧。最可怕的是,这些文人写折子贼拉长,引经据典,挥毫泼墨,其实有些你看到底,屁话都没讲,简直浪费公共资源,但你要不看吧,他还一封封地上,反正本朝不砍士大夫头,贬了也有机会回来。
所以说,这群士大夫为什么这么嚣张?还不是皇帝给惯的。
感觉就跟玩过家家似的,关起门来大家你争我夺好不精彩,对上外敌,无论是辽国还是西夏,那绝对是和稀泥,能逼逼绝不动手,能给钱绝不逼逼,就跟檀渊之盟后,明明是宋朝赢了,还颠颠地给人送钱,跟西夏也是一样,这是瞅人家打了败仗揭不开锅,还给人送战后补贴还是咋地?
这鬼才逻辑,硬生生地还成了朝中的中坚力量。
反正就是一条,打仗耗钱耗民力,不值得提倡,反正我大宋的百姓,一定要生活在和平的年代。只要不打仗,百姓就能安居乐业。
这是骗谁呢这是!当然了,也不是没人拿这个开过刀,当初仁宗时范仲淹就干过官员考核制度,后来呢,你看范仲淹儿子范纯仁跟着保守派混,就知道结果了吧。
“你在想什么?”
谭昭一惊,终于从吐槽中回味过来,立刻便道:“没什么没什么。”
赵煦撇了一嘴:“一看就是有什么,说起来,你当初做的第一件事,似乎是规定了官员奏折格式问题?”
谭昭想了想,还真是:“没错啊,他们要拍彩虹屁,我给他们单独发挥的机会,干事吹捧两不误,多好,我饭都能多吃两碗。”
“……你难道狐疑没有看出我是在跟你要格式范本吗?”
谭昭嘴欠:“不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