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6节(2 / 2)

汉贵女 三春景 3869 字 1天前

普通小老百姓在这种事上自然是很后知后觉地,他们并不会注意到城里开了一家白纸店。但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就不是这样了,他们的嗅觉是很敏锐的,当看到官吏使用纸的时候就明白了什么。

官吏和知识分子(其实两种身份常常会互相转换和重叠),这些人开始接受纸张。因为陈嫣的造纸工艺比起历史上白纸刚刚改良时好太多了,再加上有她和官方的推广,可以想见,历史上那漫长的普及期会大大缩短。

至少针对官吏和知识分子这些人是这样。

而官吏和知识分子中,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一些格外敏锐、格外有大局观的人,立刻意识到了白纸可以做什么!

即使是诸多先贤经典中称得上是鸿篇巨制的,也不过就是十几万字到顶,《左传》二十几万字就是绝对的天花板(其实后人考证,《左传》应该是伪书,从字数上来说,他也确实像是经典中的奸细)。

然而,即使是最长的《左传》,使用白纸来抄写,写完后也就是轻轻松松抱在怀中的一叠。可若是用竹简来写,可以堆满一车,连马都拉不动!

再想想白纸是这样的便宜…价格也不会成为它被普及的障碍。

有些人或许还看不出这些优点意味着什么,但是有见识的人已然看穿了一切。

穿玄色衣裳的男子被称为‘子赣’,他并非籍籍无名之辈!他是天下有名的大儒,董仲舒的学生!赵人吾丘寿王——这个人是典型的天才人物,少年时就因为擅长围棋成为待诏。棋待诏,听起来只是陪天子下棋的一个玩伴,但这种能接触到天子的人物,就算是没有什么品级,也不能等闲视之!

至少他下棋得是整个大汉的佼佼者…考虑到那个时候他的年纪,这不是天才,什么是天才?

就是这段时间,他开始跟着当时在长安做官的董仲舒学习《春秋》,成为了董门门下弟子。

两人之前谈话中提及的‘董师’,指的就是董仲舒!

至于两人之中的另一个人,就是年纪稍长一些的中年男子,此人也相当不简单!

兰陵人褚大,也是董仲舒的学生。他或许不是董仲舒最早教过的学生,但确实是‘入室弟子’,也就是放在身边教导过的学生中排行最高的。也就是说,董仲舒门下,基本上都得认他做‘大师兄’。

褚大如今在长安做着经学博士,因为学术水平高,名气也很大了。

董仲舒作为大儒,已经是名满天下!这次在老家写书时见到了白纸,一下就明白了其中蕴藏着的强大力量——他虽然年纪大了,脑子反应比以前慢了一些,但在大局上却是越来越清楚。

于是写信给自己的学生来长安打听情况,吾丘寿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。

第325章 葛覃(5)

儒家并不是在‘罢黜百家, 独尊儒术’之后突然就暴发户的,事实上,如果儒家本身没有两把刷子, 就算是皇帝要提拔,也提拔不起来…这就是所谓的‘烂泥扶不上墙’。

事实上,从春秋战国时期起, 儒家就一直是显学,和道家、法家等一起都是诸子百家中的c位。如果天子非要从诸子百家中挑出一家来作为主流思想扶持,选择儒家是一点儿都不奇怪的事情。

在汉初, 因为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, 又有强秦因严刑峻法引得百姓怨声载道的先例在, 选择了黄老派作为主流。考虑到此时的社会实际情况,这也算是恰当,这从之后国家渐渐从战乱中恢复, 甚至有了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就可以看出了。

但即使是这样, 儒家也不是毫无作为的…实际上, 朝廷中儒家子弟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存在感,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他们选择了曲线救国——朝中的官位被黄老学派把持, 具体的事情又有法家去做。

其实就算没有法家去做, 儒家本身也干不了这活儿, 后来儒家当道,一样离不了法家。等到真的将法家一脚踹开了, 那是因为儒皮法骨, 儒家吸收了很多法家的东西…这个时候的儒家也早就不能算正统的儒家了, 各种意义上都和当初孔老夫子的儒家是两回事了。

儒家这个时候表面上退让,韬光养晦,实际上却是去深耕思想界去了。平民路线这边,儒家是最热衷收学生的了。说起来也很好说,就说是继承了先师孔子‘有教无类’的教导就可以了。

而上层路线,则是积极影响上层,越上层越好!终极目标当然是皇帝、太子、太后这些人。如果影响不到这些人,退而求其次,还有各地的诸侯王,三公九卿,和天子往来密切的一些贵族…

反正就是有影响力的人!

这毕竟是封建时代,自下而上的事情不能说不可能发生,但总体而言还是自上而下比较靠谱。之前黄老学派的大兴,和原本历史上日后的儒家大兴,其实都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影响。

看看经学博士儒家出了多少人就知道儒家在这件事上的努力了。

儒家其实并不完美,就算不以陈嫣这个现代人的角度,以当代人的角度来看,都可以找出不少毛病。但国家需要的也不见得是个完美的教化工具,事实上,儒家只要做的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好就行了。

而之前当道的黄老学派,不是说它不好,而是不那么合适,在积极进取时期,肯定是拼不过儒门的。

只不过,就算有肉眼可见的弱点,早先占据了优势的黄老学派还是可以再压儒门数年。

而到了如今…儒家子弟苦苦等待的新时期总算要到了!到了刘彻这一代,其实黄老学派已经没什么优势了。之前黄老学派最大的靠山,窦太后不在了,这件事的打击可比表面上看起来大。

刘彻其实没有那么排斥黄老学派,不过他对黄老学派也没有自己祖父、祖母那样的偏爱,对于他来说,黄老之学和其他的学问没什么两样。用就用,不用就不用,并不是什么大事。

甚至,他还因为朝中一些守旧老臣是黄老学派,有些隐隐的排斥…

虽然这个时候刘彻并没有打开‘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’这个潘多拉的盒子,但儒家的兴盛已经是肉眼可见的了。如今朝堂上当道的少壮派,不是儒家就是法家,这是再明显不过的表态了!

这时代啊,变了!

这个时候的儒门早就有了显学的气质…这气质当然是方方面面的,包括内部斗争激烈,这也可以看作是显学该有的特点。毕竟,如果是个落魄小学派,内部都没什么资源,内斗起来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了。

这有点儿像是后世的冷圈,冷圈气氛好嘛!一旦冷圈大火,人一多,什么事情就来了,不少人就会在这个时候脱圈。

儒家各学派林立,有些学派之间没有太大冲突(他们主治的经书都可能不是同一部),但有些学派关系就相当紧张了…当然这个时候事情还不怎么严重。毕竟这个时候儒家还没有成为老大呢,对外的矛盾压倒了内部矛盾。

然而,如果知道未来历史的就会知道,在日后很长很长的时间内,儒门内斗会上演一场又一场的大戏。直到后来,历朝历代都稀松平常的党争,其实也是这个时候买下的祸——虽说党同伐异这种事是自古有之的,并不能算在儒门内斗头上,但确实是从儒门内斗起,才把党争推向了后来的烈度,很多斗争方法也是那个时候摸索出来的。

现在,儒门内部各学派之间的斗争还没有真正开始,但竞争已经出现了。

吾丘寿王和褚大的老师董仲舒,他本人就属于公羊学派。说起来公羊学派还有一个和董仲舒同辈的大佬,胡毋生。非要说的话,胡毋生比董仲舒要正统,因为胡毋生是跟着嫡传一脉学习的…虽然同样都是公羊学派弟子,但这差别就和入室弟子与记名弟子的差别一样。

公羊学派的由来是对《春秋》的解释,《春秋》被儒家奉为自家的经典之一(其实还有一些先代经典被许多不同的诸子百家当成了自家经典,比如说《易经》什么的,不只是儒家一家定做经典。只不过后来儒家大兴,打压的其他家根本抬不起头来,这才显得这成了儒家专属的经典)。

《春秋》既然是儒家经典之一,自然少不了古往今来的名家做注。所谓做注,其实就是阐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,对经典进行解读…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夹带私货了——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是老老实实做注的,实际上如果是老老实实做注,一个学派很快就会没落下去。

大家会去解读经典,使之能往当今的情况上套,解决现在的问题。有些完成了逻辑自洽,这就算是成功。而有些没有,经不起推敲,最终也就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。

对《春秋》做注的有很多,所谓公羊学派最早就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对《春秋》的一种解读。一开始只是口头流传,因为他的解读很有道理,能说服人,不少人都来学这套解释,形成了最早的公羊学派。

这个时候公羊春秋已经有了些名气,但真正的公羊学派人却不多。因为那个时候流行精英教学,即使是儒家这种有‘有教无类’传统的诸子百家,在收学生的问题上也比较严肃。

另外,也是因为那个时候传播太不容易了,传播出去又要真的吸引人来,这更不容易。总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吧,公羊学派一直人丁单薄。

</div>

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