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6章 补饷的困难(2 / 2)

崇祯聊天群 叫天 1146 字 5天前

申用懋一见,好像皇上被户部尚书说动了,就急了,连忙奏道:“陛下,如若此时清军,涉及到都察院,地方各级官吏卫所,不要说要花多少时间才有个结果,光是最终呈上来清军之后的军黄册,也不见得就确凿无误了啊!反正早也不准,晚也不准,不如先行补发部分欠饷也成!”

他知道皇上是非常关心欠饷的事情,去年底在朝会上,甚至还着重强调过欠饷的危害。加上就怕户部的银子用完,说话都带了点耍无赖的意思了!

崇祯皇帝听了,他有点搞糊涂了。毕竟这一世的崇祯皇帝,是从藩王突然间当了皇帝,对于军制清军事情自然不可能了解,而后世的他,就更不可能知道了。因此,他就不明白,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曲折?

这情况不了解,他就没法做出正确的裁决。无奈之下,他只好让两位尚书下回去,等他补了功课之后再说。

崇祯皇帝随后花了整整一天,才算了解了其中的内情。这要说起来,又是大明开国皇帝留下的锅。

话说起来有点长,长话短说,就是朱元璋基于唐朝时候府兵多募兵而被将帅利用,致产生武装割据而对中央构成危胁的教训,就效法元朝实行军户世袭,避免藩镇割据之忧。

可这么一来后,世袭军户从开国之初就开始逃亡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四点。

一是众所周知的军户地位低,主要表现在军户要有五丁以上的方许充吏。但民户即使仅有两丁,只要识字,便可入充;另外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,不能过房,不许随便入赘,不许学唱,不许下棋打双陆,不许做买卖,还不能随便结婚等等。要是犯罪,比起民户,那是罪加一等。

第二,军户赋役及额外负担沉重。每家军户,要有一人当正兵,另外再派一人跟随当余兵,就是打下手的那种,要正兵没了就补上。另外还要再准备一个继丁,也是打下手供应正兵日常并当替补。这也就是说,一户人家至少3个壮丁废了。

军户在赋和役上虽有优免,但真正被免除的只是一些“杂泛差役”。例如里甲、均徭等名色的差役都是不能减免的,他们还必须承担与民丁差不多的差徭。

第三,正军、余丁的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。正军、余丁在营虽有月粮六斗。但妻小需要糊口,加之月粮或因军官克扣,或因拖欠不给,或因折银给发等,往往不足养赡。

第四,军士不得在本籍从军,而是南北更戎,备尝水土不服之苦,死人的事儿不少。

这么苦的事儿,逃亡是必然了,这也是明军为什么总不能满员的原因。可以说,吃空饷这事儿,自然而然就产生了。

当然了,在朱元璋时代,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情况,也有采取措施,这就是清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