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尚不死心(1 / 2)

不让江山 知白 3796 字 4天前

在大兴城里大概半个月后,最先沉不住气的不是宁王李叱手下的文臣武将,而是降臣。

不少人聚集起来在宜宾苑门外跪请宁王进位称帝,场面搞的倒是颇为壮观。

他们跪求了一会儿之后,燕先生代表宁王出来见了他们,还把他们都邀请进了宜宾苑里谈话。

他们兴高采烈的进门,还以为会和宁王见见面,结果宁王不在宜宾苑里,这让他们好生失望。

再想想刚才跪在宜宾苑外边的举动,顿时又觉得有些浪费感情。

李叱当然不是一直都不在,而是在这些人到了之后不久,他从后门溜走的。

他是着实懒得和这些大人们解释什么,也着实懒得看这些人那一张张忠臣脸。

「老唐昨日派人送回来军报。」

李叱和夏侯琢等人在大街上漫步而行,一边走一边说话。

「韩飞豹被老唐追了能有近千里之远了,如今退守兰河州,老唐分派兵马截断韩飞豹回西北的路,所以灭掉韩飞豹的雍州军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。」

夏侯琢听完后点了点头:「韩飞豹兵力就算是老唐的倍数,也不是老唐对手,何况现在韩飞豹手里没什么人马了。」

战事上,没有多需要担心的事。

以现在宁军的兵锋之盛,别说打下一个韩飞豹,就算是趁势拿下整个江南也不会有太多阻碍。

手里还有一些兵力的叛军首领也不敢和老唐明面上对抗,随着宁军一路南下,这些叛军队伍要么直接投降了,要么就是躲进深山老林里避风头。

这些队伍,多的有三五万人,少的不过千八百人,再不开眼,也不敢和宁军正面对抗。

可是这些人多数都会成为隐患,躲进深山里的人会成为山匪,只要还在,就会为祸一方。

「陆重楼已经离开大兴城了。」

余九龄道:「我大哥分派了一营廷尉军给他做护卫,先巡查京州之内各州县,估计着这一圈转下来,也要走上一年。」

先巡查京州是在等大批从北境调过来的官员,路途遥远,走也要走上大半年,再远一些的走一年都不是稀奇事。

要说从兖州那边挑选的人赶过来,真的要走过一年四季。

中原太大了,大到绝大部分人都想象不出来那大究竟是什么规模。

「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件事。」

李叱一边走一边说道:「十三州的划分有些乱,大战多年,各州都已经没了齐备完成的官府,所以我想把等以后把中原重新划分一下。」

「以道替州,把中原重新按照地域合理规划,我现在预想之中是划分出十几道,设立道府衙门替代大州,如此就能更清晰一些。」

余九龄听不懂这些,所以只是跟着走,道府也好州府也罢,封疆大吏他也不在乎,他只想做李叱的亲兵将军。

「这些事还得以后做出完整规划,这件事等徐绩到了之后交给他做。」

李叱道:「徐绩在这些方面,能力还是数一数二。」

夏侯琢点了点头:「现在还有一个不太踏实的地方就在於,很多地方咱们打下来的太快,官员的任命跟不上。」

他看向李叱道:「所以就从军中直接分派一些将领做地方官,但终究还是差了些,他们领兵没问题,可用於民治,总是会显得过於粗暴简单。」

李叱道:「等过阵子从北边调过来的人到的差不多了,就把分派到地方为官的将军们都召集起来。」

夏侯琢道:「怕是会有怨言,他们才习惯了做地方官,一地之内他们说一不二,调回来,心里都会不舒服。」

李叱道:「我有个打算,等以后在长安创建一座集合各家所长的书院,在书院中划分出来一部分为武院,这些将军们都召回武院内重新学习,结业之后再分派到各地驻军。」

夏侯琢笑了笑道:「如此最好。」

就在这时候,李叱看到远处有一些人正在告示前边驻足,议论纷纷。

他让余九龄派人过去看了看,原来是原大兴府高院长已经着手在大兴城里创建书院的事,张贴告示出来,邀请自认有才学之人加入书院。

高院长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,可以说是当今天下的第一人,所以这告示张贴出来后,城中读书人格外激动。

想想看,他们只要在这所书院里结业,以后就可以自称高院长的门生,那是很值得骄傲的事。

而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,他们是高院长的门徒,入仕为官自然也就方便的多了。

李叱笑着问余九龄道:「九妹,你说说看,为什么这么多人对高院长要创办书院的事,如此开心。」

余九龄道:「这我可说不好......大概,是希望。」

众人看向余九龄,然后不约而同的鼓掌起来,这两个字,便是李叱诸多安排的目的......让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,都看到希望。

李叱在余九龄肩膀上拍了拍:「九妹有慧心。」

与此同时,在於文礼的宅子里,杨竞正站在一棵几乎落光了叶子的树下发獃。

於文礼端着一碗刚刚熬好的冰糖银耳过来,轻声说道:「陛下,刚熬好的羹,要不要进一些?」

「我已经不是皇帝了。」

杨竞把碗接过来,语气温和的说道:「以后还是要注意些,被人抓了把柄,便是生死大事。」

於文礼连忙应了一声,心里有些难过。

杨竞住在他这里,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,哪里还会有人敢来这里走动,都是能躲多远躲多远。

「外边怎么样?」

杨竞问。

於文礼道:「倒也没什么稀奇事,还如往常那样。」

他不愿意说现在百姓们个个看起来都不一样,每个人都觉得日子有奔头。

更不愿意说,大兴城里的读书人,只因高院长要创办书院一事,就开始对李叱歌功颂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