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18、街头出变故(2 / 2)

重建北宋 苕面窝 1851 字 16天前

一连穿过四条街,用了将近一刻钟,才七弯八拐来到保州城的西北角区域,隔着老远就已经听到打铁声和吆喝声。

这里的情况和大街上完全不同,不是一般的热闹,几乎到了人山人海的地步,所以显得街道很窄,李宪和郭小乙只能下马步行。

往里面走了不到三十米,李宪就发现郭小乙说的不错,街道两边都是窝棚,主要是铁匠、锡匠、石匠、木匠、漆匠、皮匠。

李宪仔细看了半天,结果没有找到自己关心的一种:“小乙,这里为什么没有铜匠?”

“铜匠啊,这里没有。”郭小乙摇摇头:“铜匠由官府统一指定地方,就在宣抚司东大街铜条巷。不仅仅是铜匠,金匠、银匠都在那里,每天都有专门的弓手来回巡视,据说是防止私底下铸铜钱。”

李宪刚在一家门脸较宽的“陈记铁匠铺”门口站定,一个非常敦实的半大小子就已经过来打招呼:“大官人要修马掌吗?”

“是啊,麻烦小哥把这两匹马修一下。”

李宪把缰绳挂在拴马桩上,半大小子已经拖过来一条长板凳:“大官人请稍事休息,我马上就来弄。”

翘着二郎腿晃了三晃,李宪很随意的问了一句:“小哥,我看你这后面是一座小高炉,看来你这里应该能够出好钢吧?为什么整条街上没有兵器铺?”

半大小子抱着一只马蹄认真修补,一边高声说道:“大官人这话可不能乱说,我们都是本分人家。朝廷管制刀具的禁令,这里没有人敢违反。别说兵器铺了,我们这里也就是弄一些锄头镰刀啥的,混口饭吃就行了。”

“口误口误,小哥不要介意。”

李宪猛然想起来,大宋朝的刀剑管制开了历史先河,就连戏班子里面的道具,都不准用木头做成兵器的样子,就更别说用铜铁了。

正是因为如此,大宋朝才出现了木棍制作的一种奇葩兵器——哨棒。

哨棒,就是两寸粗,五尺长的圆木棒,漫山遍野到处都是。

没有上漆叫木棒,是老百姓日常当拐棍、当扁担用的。上漆之后叫哨棒,这就是大宋各州府县守备军的制式兵器。

普通百姓手里的木棒没有上漆,所以不算兵器。但是给木棒上漆,或者是两头包上铜铁皮,那就属于兵器,一旦发现就会被抓。

各州府县的马快、捕快,手里的兵器全部都是木棍子。虽然上漆之后看起来像铁棍,但归根结底还是木头棒子。中华五千年,大宋朝是屎壳郎拉屎——独一份。

《水浒传》里面的武二郎是捕快都头,兵器就是一根木棒,结果在景阳冈碰到老虎,哨棒首先就断掉了。幸亏武二郎喝多了不知死活,最后瞎猫碰到死老虎,用一双拳头一战成名。

押送林冲到沧州的两个弓手(也就是现在的警察),手里的兵器也是木棒,这才有野猪林被花和尚鲁智深打得晕头转向的戏文。

李宪这一次穿州过府,准备给童贯行贿是一个目的,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想看看各地的铁匠和铜匠水平。没想到铁匠看见不少,但是铜匠一个没见着。

抛开心中的疑虑,李宪重新回到现实:“小哥,这么大一个铺子就你一个人吗?”

半大小子手艺不错,菊花青的四个马蹄已经重新钉上马掌:“大官人,师父和师兄出去买铁、买煤。今儿个怕是无法进城,听说外面有人造反,城门都封了,只能我一个人将就着。”

“你们这里用煤用铁,一般都是个什么价格?”李宪开始引导性闲谈,至少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商人。

半大小子压低声音:“我们用量比较大,所以师傅都是亲自出城进货,铁是三十文一斤,煤就要七十文一斤了。”

听话听音,李宪从话音里面听出问题了:城内也可以进货,但是价格就高很多。

没想到李宪刚刚想继续问话,大街上突然一阵骚乱,正在给郭小乙枣红马修补马蹄的半大小子顿时紧张起来。

李宪看见街道上的人群纷纷避让,似乎有一群人冲过来,顿时有些奇怪:“小哥,那边发生了什么,你又紧张什么?”

半大小子放弃修补马蹄,返身到炉子上抓起一把大铁锤凝神以待:“糟了,我刚才就不该和大官人多说话。师傅早就告诫我言多必失,今天真是糟了!”